用户名: | 密码: | 保存 | 验证码: | 注册会员! | 如何升级 | 如何收费 | 尊龙凯时网址的支付方式 |
2、jpg格式请用acdsee工具阅读,pdf格式请用adobe reader阅读,doc格式请用office word阅读,rar格式请先安装winrar后解压缩。
3、本频道将不断发布广东各地最新考试真题,包括党政领导干部选拔、招警、选调生、事业单位、军转干部考试真题。
4、查看如何升级为vip会员。
如何升级 如何收费 尊龙凯时网址的支付方式
考前申论热点预测
http://www.gwypass.cn 0000-00-00 00:00:00来源:
资料大小: kb
资料格式:doc
解压密码:
下载次数:0
资料简介:
考前申论热点预测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第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三,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第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决定性基础,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党心民意,符合时代潮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胜利前进。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在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指要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看,要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就必须实现五个历史转变。
一是必须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历史转变。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保持足以稳定和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所必要的适度的快速增长,不再不惜代价地追求与以往类似的高速经济增长。必须在经济适度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改革30年来所获得的经济、体制成就,尽快转向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化发展。
二是必须实现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的历史转变。必须充分认识这一转变的内涵和意义,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优势,利用众多人口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和结构转换所带来的极其巨大的增长空间。
三是必须实现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的历史转变。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高端创新,激励与引导自主创新,举全社会之力为向自主创新经济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是必须实现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历史转变。必须以降低发展的资源成本为核心,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必须将节约优先和效率为本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必须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炭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必须将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点,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将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
五是必须实现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历史转变。必须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尽快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不同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政绩观与服务型政府
热点一:政绩观
(一)评价政绩的标准
在当前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是评价和衡量政绩的基本尺度。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追求政绩的动机是什么,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全面发展,是否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推进。而不是将gdp增长视为追求政绩的唯一指标,导致有增长无发展,这样的政绩只能是片面的、错误的。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是否布局合理、动态平衡,是否做到了五个统筹。
是否有政绩,政绩观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政绩的取得是否以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
(二)政绩观的问题
1.重硬轻软。
2.重短轻长。
3.重显轻隐。
4.重易轻难。
5.重局部轻全局。
(三)错误政绩观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即某些领导干部对政绩观认识的偏差。
2、客观原因,就是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存在问题: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内容。二是考核内容比较随意。三是包含项目过于繁杂。
(四)如何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解决好"政绩为谁创"的问题,做到执政为民创佳绩,把群众意见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
2.解决好"创什么样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发展求真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来创造政绩。
3.解决好"靠什么创政绩"的问题,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切实做到转变作风务实绩。
4.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做到科学考评量政绩。在考核班子和干部上,既重视"硬件",更重视"软件";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要既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在评价标准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惟数字,坚决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
切入点一:节能减排与政绩观
节能减排成为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重要考核内容,是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指标统一起来综合加以考核。其意义重大,它是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是衡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展状况,以及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尺度,可以引导各级干部重塑一个崭新的政绩观,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切入素材:拉闸节能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河北省枣强县为了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的指标,自进入10月份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停电,每天全县只对居民供电4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断电。枣强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枣强县电力局对记者证实了这一情况。枣强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称,这一举措不能说是单纯的"拉闸限电",而是"节能减排"的需要,而且该省不少地方都是如此,"要持续到12月底"。
在目前考核体系下,政绩就是某些官员的硬道理。"突击节能"的思维,与发展至上的思维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政绩的标准由gdp数字,换成了某些别的指标。官员只需对上负责,也很容易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因此,节能减排指标的落实,必须和转变发展方式一起推进。发展的标准,不仅是某些抽象的数据指标,还要包含民生的、企业利益的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
切入点二、2010年纠风工作重点任务
热点二: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是关键
(一)政府职能具体内容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①军事保卫职能;②外交职能;③治安职能;④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①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②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③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是:①发展科学技术;②发展教育;③发展文化事业;④发展卫生体育。
社会职能:是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的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这类事务一般具有社会公共性,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应当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目前,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①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②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③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④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二)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
一、合法行政
二、合理行政
三、程序正当
四、高效便民
五、诚实守信
六、权责统一
(三)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有限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依法行政"是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顾客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模式。"违法必究"是服务型政府的问责机制。
服务型政府的六个特征:民主责任、法治信用、有限开放、协调精干、公正透明、高效廉洁。
素材一:问责制
(一)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5月22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会议认为,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健全党内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是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会议认为,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的原则,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有利于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促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对人民负责的观念,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兢兢业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照暂行规定严肃问责,充分发挥问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问责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行政问责制的实践尚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健全行政问责制从根本上防止权力滥用和行政不作为,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公信力,仍是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1.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问题,使得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过程中责任主体难以明确。在不少地方,推诿扯皮这一行政过程中的痼疾,正在从事前的行政行为实施环节,延伸到事后的行政问责环节。这就需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刚刚起步的"大部制"改革有望对这一问题作出全面回应。
2.问责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凸显"六重六轻"现象:重行政问责,轻法律问责;重内部问责,轻外部问责;重执行问责,轻决策问责;重事故问责,轻日常问责;重应对问责,轻预防问责;重形式问责,轻结果问责。
3.行政问责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制约了行政问责制度的推行。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问责主体不能充分有效地了解行政行为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公众不能及时、准确了解行政问责程序。问责制度作为现代行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和行政公开、依法行政等相关制度共同发展,互相推进。
(三)推进问责制对策
第一,合理配置和划分权力、明确职责。当前我国党政之间、行政机关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职责划分不规范,职能重叠现象严重。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多头监管模式"是造成监管不力的重要原因,农业、工商、卫生、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五大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有权有利的争之,执法和问责的双"真空"。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改革,明确机构的职能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否则,责任人难以确定,最终有可能使问责制归之无效或不公平,导致责任虚置或责任追究不到位。
第二,加强信息公开和健全监督。官员问责是一种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而让问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社会各界包括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可缺位。真正的问责制不应当是强化官僚制,而是要强化官员对人民的服务质量与责任。只有政府透明、政务公开,才能把政府及官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负责任的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方便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才能使问责不成为"内部解决问题"的姑息行为。
第三,建立自下而上、由公民到政府的真正有效的问责制度,并贯穿到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去。要使问责制度常态化,并成为悬在每个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让官员提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民本意识,切实依法行政,心有忌惮,减少乱作为、不作为。同时也要防止大量被问责官员风头过后移地为官的制度化安排,让问责制在构建官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中发挥作用。
素材二:信息公开
(一)公开存在的问题
1.公开信息不真实
2.公开信息不及时
3.公开错位。
4.公开内容简单、流于形式的现象。
5.政务公开手段落后。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对策
1.提高政府领导干部"阳光意识"。政府官员要树立"阳光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完善信息公开实施细则等基本制度。以国务院《关于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为依据,加快制定各级政府和部门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3.进一步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尺度,加强信息公开,同时,强化保密管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为信息公开与保密提供保障,切实提高发现和查处泄密隐患、泄密事件的能力。
4.完善信息公开管理机制。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筛选和发布机制,建立相应的归类查询制度。在政府网站上,以专栏的形式,将群众急需的信息及时地向外发布。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调研,到基层群众中了解群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建立与群众的经常沟通机制。同时,在信息提供中应该强化服务意识,把它当成一种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向群众提供信息。
5.完善政府行政行为过程公开。目前,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集中于结果公开、程序公开,而对过程公开基本上没有涉及。社会公众所期望的信息公开涉及面更宽,如官员财产情况,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置过程等。应加大对于重大公共决策,过程的公开比结果的公开,及时公布"正在调查、讨论、审议、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如举办新闻发布会、在各种会议提供市民旁听席、开展意见征求会等。
6.进一步强调公民参与。各级行政机关必须按法定的重点范围主动公开为公民、法人等政府信息申请提供便宜服务。如果政府部门不依法履行信息公开的义务,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予以监督和追究。
素材三:科学决策
(一)科学决策的特点
1.程序性。
2.创造性。
3.择优性。
4.指导性。
(二)决策科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决策存在不科学为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有少数领导的好大喜功,喜欢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2.缺少必要的避免决策浪费的制度约束,缺乏科学化的决策管理机制
3.缺乏保证决策科学化的有效的监督、审计、问责手段。
(三)推进科学决策对策
1.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一是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弥补在复杂性条件下决策时政府的局限和不足;二是建立审议会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开听证制度;四是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性。
2.建立决策审计制度。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要尽快在审计部门内部设立效益审计部门,对各级政府开展重大项目进行效益审计,审计结果应向人大提交报告,并予以公示。
3.建立决策评估制度。加强决策执行的效果评估制度建设,以明确、规范的制度来保证决策评估的科学和公正。
4.建立决策问责制度。只有建立了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决策者认真负责地行使决策权,认真负责地组织好决策的执行,才能防止一些部门和个人只看重上级、看重表面过程,而不把精力放在科学决策及其执行上的不良倾向。
5.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激励机制。激励是问责的对立面。只有让决策科学的先进集体尝到甜头,得到利益,有可持续下去的动力和信心,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素材四:群体性事件
(一)中央精神及规范表述
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我们必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没有稳定这个前提条件,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更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群体性事件的变化规律
起因很小--基层反应迟钝--升级为群体性事件--局面失控--震惊高层--迅速处置--事态平息。
(三)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
探讨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原因,对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性因素: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分化、组合。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经济性因素: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公众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或漠视,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或是由于当地政府的公共政策失误或基层干部的不良工作作风所致。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文化性因素:群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弱、法制观念较淡薄。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治性因素:政府的决策偏差、干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体制性因素: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启动性因素: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
(四)处置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把着力点放在准确判断事件的性质、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上来,靠法律、靠政策、靠政治优势解决问题。其次,领导干部要到一线指挥,面对面地与群众对话,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第三,要高举维护群众利益、维护法制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旗帜,把握先机,争取主动,依法果断处置,防止事态扩大。第四,要始终贯彻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文明处置、依法处置、防止矛盾激化。第五,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第六,信息透明非常重要。要在第一时间把真实、准确的信息全面地让媒体知道,并借助媒体力量披露事件真相和细节。"
创新思路:少用"灭火器",多置"减压阀",减压阀比灭火器更有成效
素材五:学习型政府
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府?
第一,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并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社会不断发展、学习无止境的理念,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把工作的过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把学习与工作一样要求,使学习成为政府组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政府履行职能的创新动力。
第二,建立完善的政府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协调、平稳、高效的学习机制树立共同理想和目标,来增强组织和工作人员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习型组织充满活力;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各种教育培训设施、文化设施、基层组织的学习场所和各级各类学习指导组织日趋完善并充分发挥作;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典型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和促使政府工作人员主动的创造性学习;建立学习载体机制,在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的有效学习载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的新载体。使学习生动活泼、不断深入。
第三,完善政府终身学习体系。营造处处是学习之处的工作学习环境、构筑终身学习体系,要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学习资源供给,要大力实施学习工作日常化,充分挖掘、整合和发挥各种学习资源的作用,实现政府工作人员学习环境的拓宽,学习阶段的延长。
第四,学习型政府的建设要和政府职能的履行结合起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用科学发展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鼓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把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服务的水平;突出以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需要和工作特点为核心的理论学习,把建设学习型政府的普遍规律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习的成果实现向政府工作能力、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的转化,使建设学习型政府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案例:官员培训、领导干部读书等
预测热点三:
思辨"幸福"
最近,有媒体以"你幸福吗"为主题的一系列报道使"幸福"成了热词,引发大家对幸福的思考。又有媒体报道,全国至少18个省市明确将"幸福"列为施政目标,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媒体评论认为,政府的幸福测度是对唯gdp论的一种纠偏;而专家更以为,"幸福口号已经成为趋势,'幸福'已形成共识"。
同时,我们追逐幸福,创造幸福,但有时却又很难把握住幸福。越来越多的人衣食无忧,住房良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为什么很多人感觉不幸福,或者说很多人不幸福,这值得我们思考研究,也是对学术界、政府包括给产业提出的问题。幸福之途没有终点,只有眺望的目光。
观点1--
杨于泽:幸福列为施政目标,利弊相随
在一个盛行唯gdp论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改以人民幸福为念,令人心向往之。近一二十年来,gdp一直主导着官员们的发展思维,政府致力高投入,结果就是高房价、高物价、高税负,民众生活压力过大,普遍呈现焦虑、浮燥的心理症状。而所谓幸福,简言之就是生活无忧加快乐。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除了福、禄、寿的观念,也有对"乐"的感悟。而所谓"幸福",融合了福、禄、乐,是一种西方舶来的价值观念,它落脚于个人的主观感受。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论证,大多数人是通过财富来追求幸福的。人有了财产,就向幸福迈进了一大步。但杰斐逊晚年说,"德行是幸福的基础"。富兰克林则断言,"德行与幸福乃是母女关系"。如此说来,个人要追求幸福,与政府关系不大。
但对于人民幸福,政府还是可以有所作为。18世纪欧洲人就认识到,不管人们如何理解幸福,饥荒、瘟疫、战乱都与幸福不兼容。上世纪末,多项跨国研究表明,在一国收入水平很低的时候,随着人均收入增加,国民幸福感也越来越强。经济落后国家,一般都是人民幸福感很差的国家。这意味着,政府的确可以通过发展经济,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
在中国,政府似乎用武空间更大,可以做得更多,取得更大"成绩"。这是因为,由于唯gdp论根深蒂固,很多地方官员通过强征强拆、抬高房价等极大地挤压了的民众幸福感。只要他们观念一变,人们少一份压力,就有可能多一份生活的从容与快乐。很多地方提出,要在就业和收入、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人居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送福"到家。只要实实在在做下去,就能奠定人民幸福之基。
但问题是,政府的这些举措有利于民生幸福,但远不是让人民幸福本身。今年4月,美国知名专栏作家罗伯特·萨缪尔森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认为,政府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使人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饥饿、失业、疾病),但没有痛苦并不意味着幸福,让每个人实现幸福并不是政府的义务。现在各地政府出台的"送福"新政,无非是就业和收入、医疗健康、消费和住房之类,本属政府的传统功能。谓之幸福指标,不过是一种包装。
更为关键的是,将幸福列为施政目标,暗含着政府万能的思维。罗伯特·萨缪尔森就担心,如果允许政府帮我们"追求幸福",政府却有可能借机对社会强加更多干预。1814年,拿破仑战败,在枫丹白露签署退位诏书时,他对将士们演说:"我曾经想要使法国幸福,但我没有成功。"致力于人民幸福的信念,完全可能令政治人物产生救世主心态,造成人们意想不到的灾难性后果。
政府放弃唯gdp论,致力于"人民幸福"的施政目标,看起来是好事,但也是一个巨大的悖论:我们愿意让政府在人民幸福上施展拳脚,但曾经过度挤压我们幸福感的,不正是不少现在以人民幸福为己任的政府部门吗?若幸福仅仅是官员的一个口号则已,如果官员们过于认真与执着,会不会意味着政府权力的新一轮扩张?
观点2--
于文军:"涨工资最幸福"意味深长
媒体和清华大学的联合调查显示,涨工资最能提升公众幸福感,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
幸福不等同于现实物质生活,但绝不是沙上建塔的空想或想入非非,它是"接地气"的。"涨工资最幸福"表明,社会普通工薪阶层的工资太低了。尽管这些年来也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跑不过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跑不过物价,也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压力与焦虑。如今的国内普通劳动者是未富先老,让人纠结。更让人心痛的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多年来,涨工资的靴子悬着工薪阶层的心,今年第四季度终于有望落地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即将出台。
人的需求层次是多层次的,"涨工资"只是最低的需要层次。"涨工资最幸福"表明:目前追求的幸福尚属"初级阶段",即便如此,政府也要高度重视,积极满足这种迫切需要。更重要的是,"涨工资"须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正义,体现出限高提低的精神,切实缩小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观点3--
郭庆晨:辛苦幸福满意指数
党员干部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是时下最受群众欢迎之事。生活越发幸福,群众盼望已久,谁不高兴。
笔者对党员干部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也举双手赞成,以为这好得很,既体现了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义务,也反映了党员干部无私的奉献精神。
然而,怎么个"换"法却颇有说头,如果不笼统讲大道理,不当作口号来喊,至少以下几条该当遵循:
"不让群众求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主动找群众。"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上,主动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服务。不能整天关在办公室里等待群众上门,而应迈开双腿,走入田间地头、厂矿学校为群众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这样放下身段奔走操劳,党员干部虽说辛苦,可群众却幸福了。
"多给自己找麻烦,多给群众送便利。"为群众谋幸福,就不能嫌事儿多、怕麻烦,甚至得甘愿给自己找"事"。现在有很多党员干部不辞辛苦,认真写"民情日记",倾听"民情热线",查对"民情台账",努力做群众信得过、离不开的"帮办"、"代办",不惜为体恤民情、关心民瘼、解除民困自我加码。这种"换"法,群众得到极大方便,理所当然地受到欢迎和赞誉。
"宁愿自己受穷,也要群众致富。"党员干部工作的目标,说得实在一点,就是让群众致富。为此,党员干部不仅必须付出辛苦,还必须有忍受清贫的劲头。决不能整天跟在群众屁股后头催这要那,而应以关怀之心亲近群众送这给那。如今一些党员干部,搞扶贫对接,帮贫扶弱,为助贫困群众搞养殖业,不光传授技术,还主动"割身上肉",搭钱搭物,补贴群众,宁肯穷了自己,也要富裕群众。也有些党员干部,群众都住进了砖瓦房,自己还住着土坯房。而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就这样"换"来了。
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自然会换来群众对党员干部--也是对党和政府的"满意指数"。从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到群众的"幸福指数"再到群众的"满意指数",如此良性循环,何愁干群关系不和谐,党群关系不融洽。
在此良性循环中,群众的"满意指数",无疑是对党员干部工作的肯定,也意味着党员干部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好实现。
如果说各级党员干部要当好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纽带"、"桥梁",那"纽带"、"桥梁",一定要用辛苦了自己、幸福了群众来结成,来建造,这样"纽带"方能成为"连心结","桥梁"方能成为"连心桥"。否则,"纽带"松松散散,一拉就断;"桥梁"两头不靠,一压就垮。
有人会认为,如此"换"法,党员干部光付出"辛苦",岂不太亏?此言差矣。对党员干部而言,没有什么比为群众换来"幸福指数"更能让他们感到幸福了。如果认为群众幸福了,自己却吃亏了,或者为了自己的幸福让老百姓付出更多的辛苦,那就不配当共产党的干部。
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或许确属不等价交换,但正是这种建立在党员干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的不等价交换,才换来群众拥护,才换来人心所向。
这样的交换,党员干部理应乐此不疲。
百姓幸福综述--
中国式幸福的内涵解析
编者按:幸福是什么?可能在一些精英群体的话语体系里,幸福来源于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幸福更多的在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里,在能够安身立命的居所和良好的医疗条件里。幸福一词从人类的终极梦想逐渐变成挂在各级官员嘴边的施政纲领,显得很神圣,也有些沉重。正如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所言:"全球化时代,政府的责任清单中增加了'幸福'这一醒目字眼。"我们追求幸福,渴望幸福,但是幸福究竟在哪里?这恐怕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那些奔向幸福的美丽轨迹
60年的幸福变迁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可是,不知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幸福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时候,我们会怀念曾经的幸福,在逝去的幸福中感受人生的美好。但是千万不要沉浸在过往的岁月中而忽略了宝贵的现在,也许,幸福就在下一个路口等你……
40、50年代:大干社会主义最幸福
建国初期,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吃饱穿暖,是这一时期人们对幸福的最直白注解。这个目标,激发了人们空前的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在这种激情下,人们体验到的是当家作主,创造新生活的幸福……
60、70年代:为人民服务最幸福
十年浩劫,横跨了两个年代,砸碎了一大批人的幸福梦。追求幸福很容易被看作是享乐主义,幸福生活也很容易被当作资产阶级情调,艰苦朴素是这个时代生活的主旋律。动荡的社会和匮乏的生存现实,使人们对幸福产生了异乎寻常的渴望。什么最幸福?唯一的答案就是:为人民服务最幸福!
80、90年代:奔向小康最幸福
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街上开始流行红裙子,人们也开始从容地享受生活的幸福。社会从温饱迈向小康,市场经济带来的富裕潮,使人们的幸福感空前高涨……
新世纪10年代:跟着感觉找幸福
毫无疑问,这是我们最有条件幸福的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同步飞长,尤其是一些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他们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和工作面前,丧失了对幸福的敏感。人们不禁要问:辛勤的工作到底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拥有一种感觉?
谁"偷了"我们的幸福感gdp增长为何带不来"幸福感"?
美国前总统罗伯特·肯尼迪说:"gdp衡量一切,但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这话有点过激,却不无意味。经历多年发展,中国也在反思:经济发展的目的何在?到底是为gdp增长,还是为了幸福的生活?
一直以来,我们推崇gdp增长的神话,认为首要问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解除贫困,增强综合国力。"gdp崇拜"成为一种情结,唯效率主义的发展成为主要取向。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国民教育、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领域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牺牲掉,人民生活并没有从经济的增长中获得多少好处。
中国与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反映形式之一的社会心理都存在差异,从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不会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若要研制出一套既体现国际水平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幸福感测量工具,尤其是获得可以作为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参考的幸福指数,尚有待进行高水准、创新性的多学科合作研究。
摒弃阿q式"精神幸福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所提升。于是,将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拔高至"幸福"的层面,再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此作定量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和政界的一种时髦。这可以从近年来众多的对于"幸福感"的城市排名中看出:譬如央视的"2011-2012幸福城市排名",拉萨、太原、合肥名列榜首;又如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杭州、成都、青岛喜登三甲;再如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研究院的"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广州、南京、大连荣膺桂冠……因为所建构的指标体系、统计口径和抽样方法的差异,以上三项研究的统计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人民大众看笑话了,这到底有准没准?--回答得"哲学"一点,可以说:有准是相对的,没准是绝对的。
压力堆积让国人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一份调查报告的数字令人感慨:我国抑郁症患者达2600万、9成大学生陷入就业迷茫、7成公众担心药品安全、8成家庭付不起子女学费、7亿多人受到职业伤害、47%母亲无力养育孩子、70%上班族工作不和谐、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
按国际通用测量法,幸福的指标包括: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心理调适、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如果按此标准去计算中国人的幸福,那么,今天普遍存在的住房危机、安全感缺失、教育致贫、人际疏离、生活压力等等现象,会否让幸福感打折?
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职业规划专家金培华指出:成就感、挑战性、对工作的热爱与否、人际关系状况、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都是影响工作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提升自身对工作的幸福感,比如抓住机会提升成就感、塑造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挑战等等。教育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间接效应是教育带来收入和其他福利对幸福感产生的影响,这无疑会提升受教育水平高的人群的幸福感。健康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每个人来说,不仅自己的健康会影响到其幸福感,而且家庭成员的健康也会发生影响作用。
此外,一些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同样会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一些学者将政府的公共治理水平作为解释变量,从而发现在同样的收入水平和其他条件下生活在公共治理水平高社区的人们会感到更幸福。
平平淡淡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邻里关系成为幸福家庭新指标
在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家庭最幸福?答案竟然出奇地简单--家人身心健康、与邻居关系融洽。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
"家人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和谐"、"与邻里关系融洽"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要比其他家庭更幸福一些。有意思的是,收入并没有出现在"幸福感最强的家庭"中,而人们的幸福感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甚至比不过中等收入的家庭。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邻里关系融洽"成为"最幸福家庭"的一项指标。
幸福的家庭,在付出和回报之间保持平衡
2011年底,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社科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在京共同发布了"2011年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感觉幸福,而立之年、女性、有配偶、夫妻性生活满意度高的,幸福感最强。
2010年,我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196多万对夫妇劳燕分飞。2011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离婚,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幸福的家庭,会在付出和回报之间保持平衡。
预测热点四:莫言效应
"自从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几乎成了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莫言家乡山东高密也借莫言这个东风唱起了经济的大戏:计划投资千万种植万亩高粱,成立红高粱庄园,打造旅游区;巨资修缮莫言故居,成立文化馆、莫言文化体验区;整个山东的旅游口号由"一山一水一圣人"改成"一山一水一圣人一文豪"等等。
如今,不少发展文化产业的冒进笑话还是人们的谈资:号称300亿元的中华文化标志城,最初声势浩大,最后落寂收场;曹操墓的"庐山真面目"还没搞清楚,搭车的经济开发就一拥而上,令人哭笑不得;虚无缥缈的"女娲"留下的"疑似"头盖骨尚无定论,旅游开发就"捷足先登"……
【标准表述】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八大)
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综合分析]
地方消费名人、大搞名人"故居热"本来无可厚非,毕竟,适度而合理地宣扬名人效应,对传播名人思想、发展地方经济,都有好处。但山东高密的做法,不仅让人反感,更让人觉得担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密政府出头搞点庆祝活动,尚属情理之中事情。若是莫言因为获奖,变成了地政府唱经济大戏的舞台,这不仅会"矮化"名人存在的其它价值,也会"矮化"整个民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优秀的民族不仅要拥有先进的物质文明,更需要占有先进的精神文明。但是这种一是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
近年来,地方政府盲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冲动屡见不鲜,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思维是,文化搭台,经济必唱戏,必须要体现出商业价值,人们对这种头脑发热、跃进发展的做法颇为担忧,对炒作概念、做表面文章的短视政绩工程深恶痛绝。
二是既没有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没有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借助文化平台,发展经济本是个好策略,但是文化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展文化产业不能急于求成,文化产业也只能从当地的文化资源中生长出来的。从经济方面来说,当地种植红高粱已经是过去的历史,如今经济收益不佳的红高粱没人愿意再种植,赔本也要种植万亩红高粱,违背了百姓的意愿,给本就贫穷的高密百姓更增加了经济和生活负担。到头来只能是经济文化两不收。这种失败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打造旅游城市,不惜牺牲历史文化古物建筑等,以致毁了历史文化的原滋原味,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一个非理性的"高热度"的"造神",最大的可能是热度一过,留下一地无法料理的"后事"--劳民伤财的工程、遍地的"政绩高粱"。而这一切的一切却是严重违背诺奖的获得者莫言的初衷和本意的,
[对策措施]
一方面,政府决策时要坚持科学决策,理性论证。在决策中要少些冲动,多些理性论证,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在做法上,不能贪大求全,寄希望于投资几亿、"砸"几个大项目来发展文化产业,要知道,如果最初方向是错的,投资巨大的文化工程一旦仓促上马,最后背负的包袱会更重,经营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立足群众需求和文化民生,发展文化产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等同于经济上的大项目、大投入,首先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立足文化民生,让百姓真心拥戴。这样的文化建设才能脚踏实地,这样的文化产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总之,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但是更应该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经济和文化本就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文化变味了,经济也不会好到哪去。不管是传承原生文化还是发展经济都要以人为本,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提升生活水平。
【背景链接】
新华社16日播发《"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莫言热"对于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对此,莫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莫言热"估计一个月就过去了,甚至更短,之后回归正常。但他又说,现在娱乐和休闲方式特别多,肯定挤压了文学阅读的时间。但相信大家玩了一圈回来,也许会重新抱起一本书,体验读书带来的乐趣。
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其中,50.7%的受访国民自认阅读量少,只有不到10%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比较多。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南方教育[微博]专家认为,当前中国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当前中国国人阅读危机的主要原因,南方教育专家经过分析,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传统上说,阅读一直停留在精英层面,没有形成全民阅读的传统。加之,信息接收方式的多元化,生活节奏变快、自主支配时间变少,人心浮躁等原因,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国人的"阅读危机"还表现为阅读的功利化。一直以来,升学和就业成了国民教育的主要追求,学生就形成有用的书就读,无用的书不读的功利阅读观。这样把读书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对读书本身感兴趣。"南方教育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
与个人需求有关。中国当前处在社会转型阶段,忙于各种事情而无暇阅读是一部分人阅读量少的原因。一个人南方的阅读量还与他对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相关。如果认为阅读与自己的生存状况关系不大,或者阅读反而会影响生存状况的改善,他就没有阅读的需求和积极性。
[措施]
南方教育专家认为,不管是全民体育运动,还是讲求公共卫生、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论是诚信体系建设,还是国民道德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有序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推动全民阅读,也是如此。
一方面,应当抓住多年少有、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把针对一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中公教育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才可能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
首先,政府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在美国、法国甚至在台湾地区,国民所读图书主要来自方便亲切的社区图书馆,不仅借书方便,而且读完之后随手可在他处归还。做好此项建设,需要各级政府投入财力、务实细心、长期坚持。南方教育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
其次,要让阅读在中国慢慢热起来,离不开众多推动阅读的民间组织的成长和努力,也离不开政府对于读书活动的支持。以对莫言作品十分推崇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为例,他在获得诺奖之前已在日本相当知名,而大大小小的大江健三郎读书会竟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公众,这些草根组织不断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使相关阅读活动成为不少人的日常精神生活内容。当前,南方莫言家乡政府放言准备开发莫言故居旅游热线,我们的建议是,不如花功夫长期、多方推动莫言作品的学术研讨和公众阅读。南方教育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
总之,"莫言热"是一种正能量,把这种南方正能量引入阅读,促进终身学习和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对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来说,这可能比较费力而不容易见效,但是如果思路正确、方法得当,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预测热点五、"好声音"带来法律制度创新
【背景链接】
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制作的"中国好声音"创下收视高潮,节目到广告都引争议。
【热点分析】
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制作的"中国好声音"尘埃落定,这个节目从荷兰引进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经过精心加工改造之后,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少新闻媒体在评论这一现象的时候认为,中国的新闻媒体要想走出历史的窠臼,在娱乐领域开辟新的天地,必须引进其他国家的优秀作品,给中国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享受。的确如此,在传统意识影响之下,一些新闻媒体不敢娱乐,也不会娱乐,他们制作的文艺作品缺乏视觉冲击力,也缺乏足够的传播能力。借鉴一些国家成熟的经验,充分考虑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把公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应该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新闻媒体发展的方向。
此次浙江卫视引进荷兰电视节目的时候,不仅进行了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谈判,而且对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版权的实施约定了非常复杂的条款。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荷兰方面甚至专门派出技术专家进行现场监督,随时解决节目录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西方国家艺术创作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常态,但在我国却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的新闻媒体应当逐步习惯这种艺术作品的制作方法,在大胆借鉴的基础上,尽快找到中国自己的创新点。
讨论"中国好声音"的是与非和艺术价值,不是本文的志趣所在。之所以从"中国好声音"出发讨论法律问题,是因为这一文艺现象从侧面折射出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法律问题。自从我国引进着作权制度以来,关于着作权是否有利于保护创新的问题始终争执不休。一些学者认为,着作权制度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创作者的权利,因而着作权天生具有保护创新的功能;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设立着作权保护制度固然有利于保护作者的基本权利,但是,着作权制度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创新的步伐。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着作权保护制度究竟是鼓励创新还是在遏制创新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着作权保护制度有利于创新,那么,实施着作权保护制度的国家就是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反过来,如果着作权不利于创新,那么,实施着作权保护制度的国家就是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国家。
笔者认为,世界各国的着作权保护制度大同小异,除了着作权的内涵和外延有些许的差异之外,绝大多数国家的着作权保护制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在实施着作权保护制度的国家,创新精神未必得到大力弘扬;而在没有实施着作权保护制度的国家,创新精神也未必彻底的泯灭。
着作权保护制度实际上是将权利契约法律化,是在知识产品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当前我国在着作权保护领域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还是着作权强制许可制度,都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国家通过制定专门的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条例,试图加强对互联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但由于对互联网络的发展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规则制定方面没有充分保护创作者的权利,结果导致互联网络侵权现象案件屡见不鲜。我国侵权责任法虽然对互联网络侵权行为的性质作出规定,但是,对于国际上通行的"避风港原则"缺乏程序化的规范,结果导致一些互联网站经常利用法律规则上的漏洞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解决我国着作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不妨充分借鉴荷兰的经验,不仅要签订全面的权利转让契约,而且要督促合同相对人履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义务。说到底,在文艺作品传播的过程中,既涉及制作者的商业利益,也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着作权人必须有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并且签订完善的合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督促合同相对人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营造一个健康的着作权交易环境,让每一个创作者都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上来,而不是采用自力救济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权利。
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现象是,我国在着作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是行政主导立法模式,行政执法机关在着作权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人多少感到遗憾的是,无论是在互联网络着作权保护方面,还是音像制品着作权保护方面,都存在着行政监管不到位的现象。现在我国一些搜索网站和门户网站存在大量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国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对此显得较为被动,没有主动进行彻底的清理,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人,而往往是受害人举报后才主动出击。这不是一种比较负责任的执法方式。只有让着作权保护机关恪尽职守,随时随地地清理着作权领域的违法行为,我国着作权保护制度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好声音"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商业模式,也不仅仅是精彩的艺术作品,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法律制度上的创新。只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着作权保护体系,我国的艺术市场才能繁荣昌盛。
引申:
在文化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相比,明显有了新的高度,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的表述。这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且有明确的文化强国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了很明确的内容和内涵。
另外,关于公民道德素质方面,放在了单独的一节加以论述,可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报告摘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南方解读】
在十七大报告里,只是简单提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只是是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目标。而在本次十八大报告中,则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待我国文化建设,显然这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新目标新方向。
[原因]
加强我国文化建设是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
加强我国文化建设有助于国家硬实力的提升。文化、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没有思想文化的革命、制度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是有限的。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亦是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发展文化建设可以激活硬实力的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造成在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上,都以硬实力(及其资源)作为比较、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综合实力基础之一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和提高。国家的战略方针停留在"经济强国"的认识层面上,缺乏从提升文化软实力角度增强国力的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
第二,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文化的能力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各种腐朽、落后思潮纷纷涌现。而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也不断涌入。原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被边缘化,主流文化与各种不健康的亚文化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越发激烈。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无法有效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潮和文化,这就造成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社会文化整合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三,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单一,发展动力不足。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各种主流媒体,实施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势宣传和直接教育。在传统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忽视了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推动主体比较单一,而且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力量作用单向化。对这种模式的过度依赖导致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学院派作风严重,针对性不足,缺乏时代特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力不足,而且缺乏有效而又持久的发展动力。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文化赤字"严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我国的文化产业还面对着发达国家文化输入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文化赤字"现象。在文化交往中,境外文化产品像"洪流"一样大量地涌入我国文化市场,而我国流向域外的文化产品却像涓涓的小溪。
第五,文
下载权限:vip会员
[点击下载]